弘扬红色文化精神,创建红色文化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,铸就强国之魂。大家好,我是红色传承人郝文武。这里是南下支队红色传承第三百六十三讲,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,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那他们的钱从哪里来呢?(下半部)

小 

 上期我们讲到了主席在三湾改编后到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,是在实践他的理论。所以在井冈山,部队先到各个村子向村民了解情况,确定谁是地主土豪,再划分等级。无法无天或手上有人命的直接枪毙,财产全部没收再重新分配;欺行霸市、情节不那么恶劣的没收土地并进行劳动改造;情节轻微的只罚款。通过这种方式,毛泽东部队获得当地农民拥护,在井冈山彻底站稳脚跟,不但有充足粮食供应,附近农民还积极参军。部队人数短时间内翻了一倍,且有连队、支部对士兵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,所以井冈山这批士兵的精神面貌和战斗力与旧军队完全不同,井冈山地区也日渐繁荣。

 19284月,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,与秋收起义队伍顺利会师,二者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,即后来的红四军。不过,井冈山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敌人注意,国军至少对其进行过七次较大规模围攻。由于国军进攻越来越猛烈,以及井冈山内部出现一系列问题,红四军不得不向福建进行战略转移。整件事的具体过程我曾出过一期视频,今天不再赘述。

 1929年,部队占领福建龙岩、上杭一带,这里三江交汇,贸易发达,红军开了眼界。这里的地主比井冈山的肥多了,红军一口气没收了十几家地主的5万大洋财产。当时红军军饷平均一人6块大洋,5万大洋几乎能拉起一支万人部队。财政充足的红军还在当地服装厂制作了4000多套军服。这是红军第一次穿上统一服装,吃饱穿暖的红军士气大增,已有反向渗透国统区的实力。

 当然,打土豪分田地是一次性收入,要想可持续发展,更关键的是处理好税收问题。以前我讲过税收的重要性,王朝走向末期一定存在苛捐杂税积重难返的问题。据《眉山县志》和《荣县志》记载,清末苛捐杂税严重到农民帮地主干一年活儿还倒欠地主钱的地步。我党当时如何收税?红军当时主要税种是累进税。如果做生意,月收入20元以下免税,20元收15%2070元之间收20%100元收24%9001000元高达44%;粮食同理,每人每年收成400斤以下不收粮,超过400斤才开始累计征收。因为绝大多数小商贩和农民根本达不到征税标准,红军到来帮他们免除了极大负担,生产力得以释放,兵源也快速增加,当时1000人不到的队伍现已扩大到2万人左右。

 当然,不可否认在上述过程中会出现误判和矫枉过正的问题。比如,19303月,利用国民党新军阀忙于中原大战的时机,红四军攻占大余、会昌、寻乌等闽赣县城。红军攻占县城后,因分不清城市商业与地主财产的区别,一度查封没收城市商业店铺,造成城市居民生活不便,甚至引起部分城市平民不满。不过,这很快引起教员重视,他带队在寻乌县开展20多天社会调查,写下8万多字调查报告,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面作用,还请当地一些做得好的商户给红军上课,在军中培养商业人才,为部队创收。

 此时的红军,有田有农民,农民愿意积极种地,又能把粮食等商品流通起来,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。至此,红军彻底解决了钱从哪来的问题,这支部队完全走向正轨。我读这段历史时,心情也同红军创立之初的命运一样跌宕起伏,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会师,到古田会议,再到寻乌调查,文字所能表现出的困难不及当时红军真实困境的1%,心中常感叹这也能翻盘,而历史确实证明红军翻盘了,且翻得很漂亮。谢谢大家,今天就讲到这里,我们下期再见!